活跃资本市场举措正逐步落地,对于券商投行而言,或是探寻应对新策略的时机。
一方面,监管层表态,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这或意味着,IPO、再融资放缓将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以新股IPO为例,截至8月23日,2023年新上市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4个,募资规模同比下降1225亿元。受此影响,诸多券商投行年内IPO、再融资主承销金额锐减。以1-7月数据计算,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国内主要券商股权主承销金额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另一方面,2015年以来获得审核通过项目数量逐年减少的并购重组业务,迎来政策支持。证监会在8月18日推出的系列资本市场利好政策中提到,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市场需求,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资料图】
股权业务的放缓叠加并购重组获政策支持,券商投行如何闻声转向,以在当前的市场新风向下实现综合竞争力和创收的双重提升?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目前业内小范围共识的观点包括:中长期来看,注册制之下IPO、再融资市场广阔,仍然是投行业务的重头戏;但在“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的当下,短期内将更多精力转移至更受政策支持的并购重组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
与此同时,投行人士认为,对某项业务的过度依赖会加剧特殊时期的业绩压力,因而投行需要探索更为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此外,需要注意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企业和市场的新需求;通过深化客户关系,拓展服务链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高效的陪伴式服务;并设立灵活的组织架构和成本控制,以在业绩承压之时及时转舵。
“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针对近期市场普遍关注的再融资暂停、IPO放缓问题,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8月18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如是表示。
而从年内股权融资数据来看,IPO、再融资的确在减速。
以IPO为例,根据Wind,截至8月23日,年内新股IPO共有240个,合计募资3005.81亿元。而去年1-8月,新股IPO项目为254个,合计募资4230.81亿元。这意味着,相较于去年同期,年内IPO家数下降十余家,募资金额锐减近三成。
再融资募资金额同样有所下滑,但降幅小于IPO。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23日,下同)再融资募资金额共计6092.49亿元,较去年同期低近千亿元。不过,再融资家数比去年1-8月多出20家,这也意味着单家企业平均再融资规模的下降。
受新股IPO与再融资规模下降影响,包括头部券商在内的诸多券商投行股权融资业绩承压。
以2023年1-7月各主要券商IPO、再融资主承销金额为例,在排名前十的券商中,半数较去年同期业绩下滑。其中,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同比降幅超10%。
中小券商投行的业绩压力则更大。某尾部上市券商告诉记者,由于中小券商在IPO项目竞争上与头部券商相比处于劣势,在“大券商吃肉,中小券商喝汤”的时期,中小券商尚有相对充足的IPO项目可做;而在“大券商肉不够吃,来抢一碗汤”的当下,中小券商投行的生存空间则被进一步挤压。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中小券商投行的选择。但差异化路径说得容易,实践颇难。中小券商在资源、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除了个别券商可以借助股东资源等打造自身特色,大多数中小券商投行难以觅得差异化之路。”上述券商保代直言。
“即使我们去做头部券商日常不愿做的项目,一旦市场转弱或政策风向变动,头部券商在我们所专注的领域加大马力,而我们尚未打造出足够的影响力,精心培育的市场仍然会存在较大被头部券商抢走的可能。”
另一未上市中小券商投行保代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在IPO、再融资趋缓之时,头部券商投行业绩承压,继而在一些原本关注较少的项目或领域投入更多精力,中小券商投行由于综合竞争力弱于头部券商投行,其生存空间随之被进一步压缩。
在IPO、再融资放缓趋势之下,券商投行的精力更多转至何处?
并购重组是目前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是一些投行人士眼中下一步的聚焦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从Wind数据来看,近年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亟待提升。
2015年以来,并购重组项目逐年减少。以当年1月1日-8月23日获得审核通过的并购项目计算,2015年时曾多达180个;2017年首次跌破100个,降至95个;2020年起不足50个,当年为41个;而今年已经仅剩16个。
并购重组项目数量连年减少,原因何在?
第一创业投行董事总经理李兴刚分析认为,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冲击及不确定性影响,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部分标的公司经营业绩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正常体现企业价值,导致标的公司出售积极性降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不高。
同时,近年来IPO、再融资市场持续活跃,科创板推出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北交所设立、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落地,使得资产证券化路径逐步完善,多数优质企业更愿意选择以独立IPO的方式实现证券化。相较于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估值倍数普遍较高的情况,并购重组标的估值较低导致卖方没有充足的动力进行交易,买卖双方谈判难度大,并购重组活跃度不高。
另一券商保代则从投行角度进一步分析。相较于IPO,并购重组的难度较大,IPO保荐业务有些通道化,并购重组则更考验投行的综合实力。与此同时,IPO业务收入更高,并购充足业务投行则缺少议价能力。因而,包括头部券商在内的诸多券商投行将业务重点放在IPO,并购重组投入相对较小。
“近年来,一些券商并购重组部门被迫裁员甚至撤销。”上述保代直言。
不过,并购重组的春天或已不远。
证监会8月18日推出的资本市场系列利好政策中,并购重组是其中重要一项。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市场需求,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四大方面:
一是适当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二是优化完善“小额快速”等审核机制,延长发股类重组财务资料有效期,进一步提高重组市场效率。三是出台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可转债购买资产的相关规则,丰富并购重组支付方式。四是推动央企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力度,将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渠道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事实上,A股历史上曾出现过三轮并购重组潮,分别为民企借壳上市潮、国企整体上市潮和证券化及产业整合潮。
李兴刚表示,每一次并购重组潮都为产业整合升级以及二级市场推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次政策推出亦类似,将提振投行从业人员推进并购项目的决心与信心,秉承深化行业理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对标的进行筛选研判,并购重组未来必会成为各家券商项目增量的又一大必争之地。
李兴刚建议,从业人员应早做筹备,从现有的资源筛选,标的侧关注属于同质化较为严重但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部分具有特定优势的中小企业或将成为本轮并购周期的受益者。收购方要关注战略互补性和行业属性,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企业合理扩张。
(编辑:巫燕玲)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