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欲“去吉利化”?

来源: 搜狐汽车2023-08-21 03:25:09
  

在2023成都车展来临之际,沃尔沃汽车突传高层人事变动,上演一出权利的游戏。

据轱辘哥获悉,沃尔沃汽车在8月18日发布新的人事公告,内容提到“现任沃尔沃汽车日本总经理裴马丁(Martin Persson)将回到中国,负责领导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的商业运营”。这也意味着,2019年6月至今担任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经理的钦培吉,将离开沃尔沃。

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袁小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此同时,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袁小林的工作重点也将进行调整,权力削减的意味很浓。山雨欲来风满楼,沃尔沃高度集权的背后究竟有何目的?

架空中方高层,沃尔沃行动迅速

公开资料显示,即将上任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经理的裴马丁Marin Persson,已经在沃尔沃工作超过25年,2015-2017年期间曾在中国工作3年,主要负责客户服务及售后销售。

沃尔沃汽车首席商务官兼副CEO安伯扬对裴马丁寄予厚望,他表示,“裴马丁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擅长培养本地人才、促进跨文化合作,在直接客户关系、领导力和价值观层面深有洞察。”

沃尔沃汽车首席商务官兼副CEO安伯扬

值得注意的是,裴马丁上任后工作将直接汇报给安伯扬,而此前钦培吉向袁小林汇报工作,这无疑变相地削减了袁小林的权力。最新消息显示,袁小林的工作重点更变为“与Jim EMT和董事会成员合作,处理政府关系、利益相关者合作、与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合作以及在大中华区的战略投资等重要事务。”

这不禁令轱辘哥想起,安伯扬在今年6月到访中国后曾经说过,“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沃尔沃的人才库,相比纽约、瑞典的,沃尔沃的中国人才储备非常充足。”没想到仅仅过去两个月,安伯扬就把中国本土人才“一脚踢开”。

转型电动化不顺,沃尔沃心急如焚

尽管沃尔沃表示,此次人事调整是为推动电气化进程。但考虑到沃尔沃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和市占率,这一说辞并不能令人信服。

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量为7.82万辆,实现同比增长11.7%。在传统豪华车销量下滑与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沃尔沃的市场表现算得上可圈可点。不过,在转型电动化的沃尔沃,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确实没有太大的突破。

由于前期“油改电”的战略车型未能攻克市场,导致沃尔沃在豪华新能源领域落后于日渐崛起的造车新势力。数据显示,今年7月沃尔沃在华销量为14182辆,其中电动化车型的销量占比仅有8%。

按照计划,2025年沃尔沃全球年销量的50%是纯电动车型,到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但剩下两年的时间,沃尔沃的纯电车型销量真的能突飞猛进?在上海车展发布的纯电旗舰级SUV EX90,以及代号为EX30的小型电动跨界车,前者承担技术升级的重任,后者或有走量的希望。

然而,原定于今年下半年投产的EX90横生枝节,改期到2024年上半年量产。如此一来沃尔沃的电动化进程再被拖累,留给沃尔沃的时间更少了。

沃尔沃、吉利表面握手,台下翻脸?

沃尔沃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和架空之举,令外界关注到吉利与沃尔沃暗流涌动的合作关系。业内人士猜测,沃尔沃高度集权的背后,是为谋求更强的独立性,彻底摆脱吉利的控制。

众所周知,中国车企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一度被视为行业佳话。13年时间,沃尔沃销量、市值均大幅上涨,摇身一变成为更全球化的豪华汽车品牌。而吉利也在收购沃尔沃后实现了集团、品牌的巨大跃迁,技术的融合、国际化视野的布局,令吉利加速成长为国内第一梯队的自主车企。

然而,表面上的强强联合,并非外界想得那样美好。由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给予了极大的独立经营权,沃尔沃与吉利的从属关系并不明显。轱辘哥认为,放权沃尔沃,令其保持相对独立发展,背后是吉利话语权的缺失。虽然沃尔沃获得了吉利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中国本土化市场的资源红利,但沃尔沃始终想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

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合并一事可见端倪。2020年,吉利汽车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在探讨整体合并。但新的方案出炉,却只涉及业务合并和协作,包括动力总成、三电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放弃资本层面的合并,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陡升疑云,也多次传出吉利出售沃尔沃的消息。

在生死线上重新活过来的沃尔沃,似乎不再想在吉利的庇护下继续成长,不断谋求独立和尝试脱离控制。只不过在转型的关键期,沃尔沃突然人事换防的大动作,对其在华发展真的是利大于弊吗?野心不息,沃尔沃的下一步大动作备受关注!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